English

俗物“燃烧”的哲学

2000-05-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米沙 我有话说

通俗是否具有哲学意义?在这样一个没有稳固定性的现代社会中,哲学似乎已经不再具有高贵的位置,哲学就像初始一样,回归到生活最本原的地方。

香烟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绝对是一种俗物。无论是对嗜烟者,还是对禁烟运动者,或者对那些持有中庸态度者。俗物如疯癫之人一样,是被社会正统观念判认为无价值,而恰恰是在这种无价值的东西将人们自认为是最稳固的价值观念颠覆了。在通俗的东西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最本真的属于自由天性的内涵。

当对一种事物有了太多的概念认识时,它的本相反而变得迷离模糊起来。为了重新获得一个清醒明晰的镜像,我们必须让自己处于一种陌生而尴尬的境地中,尴尬是因为人们很少愿意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无知。

香烟对于人们而言,其作用力更多的表现在一种形式上。理查德·克莱恩对香烟的引入,同样是借用了香烟这种外在形式,他所要挖掘的是香烟在人们内心所沉积的意识内涵。人本体构成在先天上完整的,但人们在后天的生活中却时常寻找像香烟这样的来补充自身生活中的空缺。

英文原著名称直译是“香烟是超凡的”,但就书名本身就是对生活俗念的一种颠覆和叛离。他将最生活化的、最为凡俗的概念同一种具有审美意蕴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作者就是要应用这样一种对立的统一,来达到对人们习惯性概念认识的掩埋。

某种意义上,香烟仅仅是理查德·克莱恩阐释过程中一个替代物、象征物,他不是在讲述“是否应当继续燃烧香烟的故事”,而是在讲述人本身,讲述人的意识。作者在论述的时候,对象是香烟,但论述思想的本体是人,那些具有着特殊性的诗人、作家、哲学家,乃至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典型。

在作者那里香烟与人的意识、乃至与人本身已经合而为一,他询问“你见过一只行走的香烟吗?”怎样的人是“一只行走的香烟呢?”他们最大特征就是性格和心理的自相矛盾,而在作者这里,这种自相矛盾是现代人类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他的叙述视野更为着落在那些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人群或者为社会认定是异端另类的群体,而这恰恰是同香烟产生了某种切合点。

香烟外形的燃烧成灰,这种短暂过程所征兆的是,一个生存状态处于矛盾徘徊的零点位置的人,在内心通过与现实状态之间的一种短暂的游离,获取的心理慰藉的过程。香烟所反映的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性格意识,这种意识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突出。正如作者将吸烟和写作两者对比所做的阐释,“和写作一样,吸烟也属于一种介乎积极和消极之间的活动,它处于困窘的状态,含糊不清,不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仅仅是一种姿态。”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学者的生活状态也恰恰是处于这样一种中间状态中,学者既不能够像古典学者那样保持一种完全的唯一的学院状态,又不能够全然地投入到社会状态中。学者似乎成为社会现实思想的过滤器,所有所有一切矛盾的混浊的东西在那样一种中间状态下得到沉积,如同香烟在燃烧中沉积的灰烬一样。

“最后一支烟是最重要的一只”,作者在文本叙述中反复提及意大利中世纪哲学家芝诺的这一名言。这并不是一个嗜烟的瘾君子对俗物的病态饥渴之念,他是一个哲学家在禅透生活哲学后的顿悟,这一顿悟的整个过程始终与凡俗欲念矛盾地纠葛在一起。哲学不是在生活之外,不再欲念之外,恰恰在生活最凡俗的欲念中。如果没有对生活最凡俗欲念的执著而自由的追寻,再高深的哲学也同样是无意义的。

这俗物的袅袅青烟同所有的东西都交融在一起,意识是交融的连接。阅读者的心理随着作者的叙述产生着变化,你对香烟这一俗物的理解不再囿于你早已熟知的概念之中。一种哲学思考为突出某种哲学内涵,在把握其所对照的事物的时候,往往选取的是某种特征,这种特征作为一种哲学思考的现象性比照,是很难用一种全面的认识概念去判断的,如果是这样你是无法进入到思考者思考的境界中,从而也不能够把握到那种具有特质内涵的思考。

俗物代表着最底层的物质状态,哲学则寓意着最高层的意识状态。俗物不是简单无用,哲学亦非深奥不可触及,在它们两者之间是生活最本真的复杂状态。理查德·克莱恩作为一个学院型学者之所以能够将香烟置入自己研究视野,所洞察到正是在香烟外形之外所具有的哲学内涵,而这恰恰与人本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俗物燃烧起的哲学,远比哲学本身更具有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